在当代婚恋观念快速迭代的背景下,“第四爱”(简称四爱)作为一种新兴的亲密关系模式,逐渐进入公众视野。与传统异性恋关系不同,四爱以“绝对平等”和性别角色解构为核心,挑战了传统婚恋的“套路化”规则。年轻人为何选择这种“反套路”的关系模式?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学密码?本文将从定义解析、心理动因、关系重构机制及社会意义四个维度展开探讨。
一、四爱的定义与核心:超越性别的“绝对平等”
四爱并非简单的性别角色反转(如“女攻男受”),而是对传统异性恋模式的系统性颠覆。其核心包含两大要素:
性爱方式的独特性:以“pegging”(女性主导的插入式性行为)为标志,但并非仅停留在行为层面,而是以此作为打破性别权力结构的象征。
关系模式的平等性:双方在情感、经济、责任分配上追求“绝对平等”,例如男性可以展现脆弱,女性承担保护者角色,传统性别标签被彻底消解。
这种模式与传统“一爱”(男权主导的异性恋)形成鲜明对比,其本质是通过性别的流动性,实现个体在关系中的真实表达。正如四爱社群中常说的:“我们不是互换角色,而是撕掉标签。”
二、年轻人选择四爱的心理动因:对“套路化婚恋”的反叛
1. 对传统性别规训的集体疲惫
社会对“男性应坚强”“女性应温柔”的刻板期待,导致许多人在亲密关系中压抑真实自我。心理学研究表明,长期扮演社会期待角色会引发认知失调(Cognitive Dissonance),甚至诱发焦虑、抑郁。
四爱通过允许双方自由切换“攻受”属性,为个体提供了释放真实性格的出口。例如,男性可以坦然接受被照顾,女性无需因强势而被污名化。
2. 对“工具化爱情”的抵抗
传统婚恋中常见的“彩礼谈判”“房车标配”等物质化规则,使年轻人感到爱情被异化为交易。四爱社群更注重“情感价值”的平等交换,例如通过共同承担家务、协商消费观等实践,规避权力不对等带来的剥削感。
心理学中的“共情缺口”理论指出,当关系被物质化,双方的情感连接会减弱7。四爱通过强调“平等付出”,重建了情感共鸣的基础。
3. 自我认同的觉醒与重构
后现代社会中,年轻人更倾向于通过亲密关系探索自我。四爱提供了一种“去性别化”的试验场,个体可以跳出二元框架,重新定义自己的情感需求。例如,部分参与者表示:“在四爱中,我终于不必扮演‘完美女友’或‘霸道总裁’。”
三、四爱如何破解传统婚恋的“心理学困局”?
1. 从“权力博弈”到“动态平衡”
传统婚恋常陷入“谁妥协更多”的权力争夺。四爱通过预设平等原则,将矛盾焦点转向“如何共同解决问题”。例如,家务分配不再基于性别,而是根据双方的时间、技能协商。
心理学中的“公平理论”(Equity Theory)认为,关系的稳定性取决于双方感知的公平性2。四爱通过制度化的平等承诺,减少了比较心理带来的内耗。
2. 沟通模式的升级:从“猜心游戏”到“精准表达”
传统婚恋中常见的“你不懂我”困境,源于双方未能识别彼此的“爱的密码”。四爱社群普遍采用心理学中的“五类爱的语言”(肯定、陪伴、帮助、礼物、身体接触)进行需求沟通。
例如,四爱情侣会明确约定:“我需要你每天用语言肯定我的价值”(密码1),而非期待对方“自觉领悟”。这种直白沟通减少了误解,符合Z世代对“高效关系”的追求。
3. 创伤修复与情感安全感的构建
许多四爱参与者曾因性别表达不符合传统期待而遭受情感创伤。四爱的关系框架提供了“无评判”的安全空间,帮助个体修复自我认知。心理学中的“安全依恋理论”指出,只有在被全然接纳的环境中,个体才能发展出健康的情感模式6。
四、争议与挑战:四爱能否成为主流?
尽管四爱为年轻人提供了新的可能性,但其发展仍面临三重挑战:
社会污名化:部分人将四爱等同于“性癖好”,忽视其背后的平等诉求。
内部认知分歧:社群内对“平等”的定义尚未统一,例如经济AA制是否必要、情感依赖是否违背平等原则等。
制度性支持缺失:法律与政策仍以传统婚恋为模板,四爱伴侣在财产、医疗等权益保障中处于灰色地带。
五、反套路的本质是追求“真实”
四爱的兴起,折射出年轻人对“真实性”的极致追求——他们拒绝被社会脚本定义,渴望在关系中实现“作为人的完整存在”。正如心理学家卡尔·罗杰斯所言:“真正的亲密关系,是两个人脱下社会面具后的相遇。” 无论四爱未来走向如何,其核心启示在于:爱的密码并非固定公式,而是不断生长的动态实践。当年轻人开始“反套路”,他们真正反叛的,或许是一切阻碍真实自我相遇的枷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