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年前和我先生玩绳子的时候,发生了一个有惊无险的小插曲。

那时候我还没搬来上海,我俩还处于异地状态,每次见面都和过节一样,也自然少不了“深度交流”,不知天地为何物……那次和往常一样,我去上海找他,玩着玩着,他拿出了一捆新绳子,心血来潮想给我尝试一个更复杂的绑缚姿势。但我为了美美地以最好的形象见他,尤其是为了穿裙子好看,从两周之前就开始控制饮食,见面当天又偷偷饿了两顿没吃饭,但我却嘴硬说在飞机上吃过了。他专注地打着绳结,手指穿梭在绛红色的绳子之间,我一动不动地跪在铺着软垫的椅子上配合着。等到我的手腕和脚踝都被固定住好,他顺手塞了一小块布进我嘴里。
就在那个时候时,一阵强烈的头晕猛地袭来,我眼前的他渐渐变得模糊重影,我发现自己在冒冷汗,身下的椅子好像在轻轻晃动。先生立刻就察觉到了我的异常,他小心地摘掉了我嘴里的布,声音带着点紧张:“怎么了?是不是不舒服?”我只能小声承认:“其实…我没吃饭”(超心虚)。他一听,没有丝毫迟疑,手速超快地解开了我手腕上的绳结,接着又小心地解开剩下的绳子,转身就打电话给酒店客房服务点餐。食物送来的很快,他一口一口地喂我,动作很温柔但语气很严肃:“等你缓过来了,就等着挨打吧”。结果后来嘛……他果然说到做到……
所以,借着这个小插曲,我想和大家认真聊一聊:玩绳子时很多人不知道的细节?比如“绳语”到底是什么意思?为什么绳下一定要垫布?以及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一些系统安全知识。
01
绳语到底是什么?
我和先生最开始玩绳子的时候,会提前定一些非语言的求救信号。毕竟一旦嘴被塞了东西,就说不了话了。在绳缚过程中,被缚者经常会失去说话的能力:嘴被堵住说不出话、身体处于悬吊状态、又或者是因为羞耻或者紧张,一下子组织不了语言……人在这种状态下,真的会语无伦次甚至完全宕机。这个时候仅仅靠口头上的安全词,就显得不太够用了。
于是,我们的绳语应运而生。绳语,通俗点讲,就是被绑者的“无声语言”,是一套提前约定好的沟通信号。比如做一个特定手势、敲出某个节奏,甚至对视一眼,就能传递“停一停”“轻一点”“我很好”或者“赶紧松开”这样的信息。
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绳语暗号形式~
1,手势暗号:当然前提是你的手还能动
握拳=一切正常,请继续!
手掌张开=停一停,让我缓一缓!
快速拍打三下=别玩了,赶紧停!
2,道具暗号:
手里放一个软球,时不时捏一下=OK~没问题!
一旦球掉了=麻了麻了,帮我看看!
或者在手里拿一块手帕,手帕一掉=快来瞅我一眼!(优雅实在是优雅)。
那要是手也被绑住了,没法做动作怎么办?别急,还有别的招~
1,呼吸暗号:三次明显的急促呼吸=“危险”。
2,头部动作:预先约好的摇头方式、点头频率。
3,脚部动作:跺跺脚,做个脚趾的特定动作,或者在脚边放一只掉在地上会响的木块,踢响了就算呼叫成功。
不过呢,暗号说到底也只是最后一道保险,千万不能只依赖安全词或者是暗号。上位者的责任不是等着下位者喊停才停,而且要要随时观察被缚者的状态,就像开车不能只依赖刹车,也得时刻看路,比如:
呼吸的节奏怎么样?是轻轻喘气还是突然憋气?又或者是变得急促混乱?脸色有没有突然变白?那可能就不太对劲儿了。微微泛红的话,也许是…进入状态了(你懂的)。可如果红得发紫,千万别犹豫,快检查一下是不是绳子勒太紧了!
还要观察ta身体的小动作,有没有不自觉地发抖或者轻微抽动?这可不一定是爽到了,也有可能是血液循环喊救命了。最后看ta的眼神变化,瞳孔有没有放大?眼神还聚不聚焦?是不是看起来有点呆滞?这些都可能是在提醒你:该停一停了。
02
聊聊“绳下垫布”这件事~
一,垫布该垫什么布?
1,天然纤维类
首推天然纤维类:比如丝绸——超级柔软、摩擦小,像第二层皮肤一样贴合。特别适合皮肤敏感或者需要长时间绑的小伙伴。
棉布也不错,性价比高、吸汗又透气、摩擦感适中,大多数场合闭眼选它不会错。
羊毛保暖性最好,天冷时很实用,不过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有点扎哦。
2,不推荐合成纤维这类科技与狠活的材料。
虽然尼龙、涤纶这些合成材料看起来便宜又耐磨,但其实不太适合做绳缚垫布,原因如下:
首先静电超级多,噼里啪啦,合成纤维特别容易产生静电,绑缚过程中摩擦来摩擦去,你们很可能“火花带闪电”……如果皮肤敏感的人甚至能感觉到刺痒或者轻微触电感(想象一下,一边绑绳一边和摸电门一样)。
其次它吸汗能力很差,汗都闷在皮肤和绳子之间,容易让皮肤泡得发白起皱,时间一长还可能发痒发红甚至起疹子。
最危险的是,在摩擦或者高温环境下,合成纤维很可能熔化!不是变硬,不是变形,是直接化了!万一遇到突发情况需要快速解绳(比如火灾),合成纤维很可能黏在皮肤或者是绳子上,甚至造成烫伤。
3,医用级软垫材料:
如果你皮肤特别敏感、有旧伤,或者血液循环不太好,需要额外加一层buff,或者纯纯想享受一把顶配体验,那就选医用级的软垫材料。
比如医用泡沫敷料:它本来就是用来护理压疮和术后伤口的,所以贴在皮肤上几乎没感觉,还能保持干爽,特别适合爱出汗的小伙伴。
还有硅胶凝胶垫片: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高科技,QQ弹弹的,贴合度非常高,几乎不会引起过敏,还特别耐拉扯。很适合用在关节或者骨头突出的地方比如手腕、脚踝、锁骨、髂骨。很多健身的护具、烧伤护理也在用它。
另外还有记忆棉条带:它和记忆枕头是一家的,这种材料会随着体温慢慢变软,逐渐贴合你的身体曲线。它的好处是:压力分布均匀,不会在某一个点勒得慌。如果你很容易手脚发麻,或者单纯喜欢“被包裹”的感觉,可以试试它。缺点就是有点厚,价格也稍高一丢丢。
二,垫布该怎么放?
1,重点保护神经与血管密集的区域:
比如腋窝——最好把垫布卷成条,顺着腋窝方向放,让绳子压在布上,而不是直接压进肉里。这儿就像是手臂的“总开关”,一块布可以保护臂丛神经和腋动脉。保护好才能避免手臂发麻、手指冰凉甚至抬不起手来。
肘关节内侧(胳膊弯那里)也要垫上厚软的布或记忆棉,注意避开能摸到脉搏的位置。这样可以保护正中神经和肱动脉。这儿皮薄肉少,绳子容易变成“止血带”,导致手麻、握不住东西,甚至小指和无名指像触电一样发麻。
腹股沟区域也一样,用叠好的方布或宽布条覆盖大腿根部,避免绳子直接勒进去。这儿有股神经和股动脉,没保护好容易导致腿麻、脚冷,走路感觉像踩棉花,严重的话还会影响血液循环。
腘窝区:还有膝盖后方的腘窝,也得横着垫一条有弹性、足够宽的垫材(比如硅胶垫),防止绳子陷进膝盖弯,保护坐骨神经分支和腘动脉。这儿本来就不该被重压,绑的时候尤其要“高抬贵绳”,否则容易小腿发麻、脚背没力,严重的时候能体验一把“我的腿不是我的腿”的感觉。
2,骨突处加强保护(在骨性突起处加强垫护)
骨头突出的地方也一样,平时磕一下都疼得嗷嗷叫,绑的时候更不能在和绳子硬碰硬,以下是需要你重点保护的对象:
腕部:尺骨茎突和桡骨茎突
这就是手腕内侧和外侧那两个摸起来圆溜溜的小骨头凸起(转动手腕就能感觉到),我们可以将垫布剪成小方片或者用凝胶贴直接贴在茎突上,再绑绳。或者选择宽面绳避免集中受力。否则很容易磨破皮肤、手腕酸麻,甚至影响手指活动。
肘部鹰嘴突:
这里就是你手肘后边那个尖尖的、硬硬的凸起,也可以叫肘尖儿。我们可以用硅胶垫或者是泡沫棉包住肘尖儿,也可以用卷起来的棉袜子或者毛巾固定在这个地方,给它穿个小棉袄就不怕磕碰啦。
髂前上棘:
哈哈,这是什么鬼??其实是骨盆前侧最突出的两个点。就是你叉腰的时候大拇指按到的位置。这里不加保护的话很有可能勒出淤青,甚至压迫神经导致大腿外侧发麻。可以用折叠的毛巾或记忆棉条盖住骨盆前侧的突出点,避免绳子直接压过骨头。
踝关节:内踝外踝
这里就是你脚踝内侧和外侧那两个明显的骨头包!就是你穿靴子经常磨到的地方。这里很容易被磨破或者酸痛,影响走路。我们可以用袜套、凝胶护踝套或者先用棉布条把脚踝包起来再绑。
3,一些特殊情境下的垫布技巧:
悬吊时:垫布宽度≈绳宽的1.5倍!
悬吊时全身重量集中在几个点,压力比平地束缚大得多!垫布太窄的话,绳子边缘还是会割到皮肤,轻则淤青,重则影响血液循环。我们可以选择宽度远大于绳子的垫布(比如绳宽6mm,垫布最好≥10mm),或者用“双层叠垫”——底层先用宽软布打底,上层再用弹性绷带固定。
动态绳缚:
如果你在束缚中变换姿势、移动或摆动,硬质垫布很容易移位、折叠,甚至变成新的压迫点! 我们可以选“弹性绷带式垫布”,它可以拉伸,不影响活动,还能持续提供缓冲~
长时间束缚:
长时间绑缚的话,人容易出汗,垫布吸湿后容易变硬、摩擦也会增大,不仅不舒服,还容易滋生细菌、刺激皮肤。我们可以提前准备2-3套备用垫布(棉、丝、医用敷料交替使用)。每隔1小时左右放松检查,更换垫布位置或直接换新的。尤其注意腋下、腹股沟这些容易出汗的部位(玛夫小tips:备一盒爽身粉,换垫布的时候轻轻扑一层,又清爽又减摩擦)。
所以说细节很重要,你多垫一层布,对方就多一层舒服。
03
系统安全知识补充
1,血管和神经别乱绑
束缚玩法最直接的生理风险来自于对血液循环和神经的压迫。平时手麻了,你会下意识甩一甩、动一动。但被绑住的时候,你就没有办法自己调整来缓解不适了!压力会持续累积,就像慢慢拧紧的水龙头,不知不觉中就过了安全线~
血液循环受阻是最常见的问题。早期症状可能是肢体末端(手指或脚趾)有刺痛感,就像小有针轻轻扎你的指尖、皮肤发冷或者颜色变淡(苍白甚至是发青)。如果再严重,可能会麻木、剧烈疼痛或者完全失去感觉(说明组织已经严重缺血了)。
建议大家采用“两指原则”:绑好后,试着把两根手指(并拢)塞进绳子和皮肤之间。如果能轻松塞进去就代表—安全。如果感觉很紧就应该—立刻调整。如果完全塞不进去就—赶紧松绑!但要注意:是两根并拢的手指塞进去,不是两根分开插哦!在关节、腋窝、腹股沟这些地方,要更容易塞进去才行。如果对方容易水肿或者皮肤敏感,要预留更多空间。
神经压迫往往更加隐蔽也更危险。不同于血液循环问题,神经损伤可能在没有明显疼痛的情况下发生,等你发现的时候,它已经罢工了。症状包括灼热感(像一股热流窜过皮肤)、电击一样的疼痛(突然刺刺麻麻的感觉),或者肌肉无力(明明想握拳却使不上劲儿)。
所以最容易受损的神经是手腕的正中神经——会引发“腕管综合征”,还有肘部的尺神经。预防的关键是避免在骨头突出的部位(如腕骨、肘关节)直接施压以及手腕内侧(摸到脉搏的地方),最好使用宽面束缚带分散压力。
即使看起来一切正常,也应该每10-15分钟进行一次检查,问对方:“手/脚有知觉吗?”,别等到 ta 脸都白了才反应过来!注意观察束缚部位远端的皮肤颜色和温度。轻轻捏一下手指或脚趾,检查毛细血管的回流时间(正常应在2秒内恢复粉红色)。一位急诊医生提醒过:“在BDSM相关的急诊案例中,绝大多数严重损伤都源于同一个错误——忽略了早期警告信号而延迟了解脱时间”。
2,安全姿势
保持关节处于中立位——即自然放松的位置,不扭曲、不过度弯曲。比如手腕自然伸直微微内收,肘部弯100-120度,肩膀自然下垂。
避免关节活动超出极限:手腕向上或向下弯不超过30°(超过就容易压到神经!)。肩膀外展不超过90° (尤其手臂被向后绑的时候)。髋部屈曲/外展不超过100°/40° (除非你是芭蕾舞演员)。
长时间固定一个姿势的话,要定期微调姿势:帮ta轻轻转一转手腕、耸耸肩、屈伸脚踝。如果是全身束缚,束缚者要轻柔地帮对方活动远端肢体。还要提供足够支撑点来分散压力:比如坐姿时在屁股下边垫个软枕,减少腰椎压力。跪姿时在膝盖下边垫记忆棉,避免髌骨(膝盖骨)疼。悬吊的时候用宽面吊带托住大腿/躯干,而不是一根细绳勒进肉里。侧卧时在胸前抱个枕头,避免下方肩膀受压过久。如果一个支撑点不够就多加几个!
以柔承刚、以缓制急、求衡、守中、贵生,绳道亦是人道。













